2014年2月2日 星期日

「凍親」點止傷風感冒 誘發心臟腸胃病

【明報專訊】編按﹕今個冬天,氣溫急降急升,長輩常叮囑多穿衣服,不要「凍親」。



寒冷天氣不但可引發低溫症,還可能增加呼吸道感染、心臟病發、患腸胃病等機率;疾病是由細菌、病毒、真菌等病原體引起,為何「凍親」會誘發各種疾病?科學理據何在?



媽媽經常掛在嘴邊的「不要着涼」、「小心凍親」,到底有否科學根據?筆者將從世界各地的男女老幼及多種疾病,探討這個和所有人都有重要關係的有趣生活智慧。



當雪龍號從嚴寒的南極洲拯救出52名科學家和乘客,大家都深深地舒了一口氣,因為冰天雪地所引發的低溫症隨時奪命!而在北美,有1.8億人被攝氏零下50度的北極寒流侵襲,身體一旦外露,不消數分鐘便會失溫凍傷!另外,港人並不熟悉冰雪氣候,外遊滑雪、看冰雕時,忽略了腳趾、手指、耳朵及鼻子的保暖,便很易生凍瘡,患處會麻木、紅腫、刺癢、灼熱,甚至出水疱,嚴重的會引發皮膚肌肉等組織壞死脫落。



低溫症致血壓升心跳快

若體溫低於攝氏35度(華氏95度),則會出現嚴重的低溫症。患者輕則會血壓上升,心跳加速,重則會神志不清,甚或反常地脫衣(paradoxical undressing)、嗜睡,最後可能心室纖顫(ventricular fibrillation)而突然心律不整致死。老人家、小孩、露宿者、精神病患者、吸煙或酗酒人士,更是高危一族。酒精導致皮膚血管擴張,因此錯覺有暖意,但體溫會更易散失,加上酒精減弱思考判斷力和感覺,從而更易患上凍瘡或低溫症,所以在節日或旅遊,還是淺嘗為妙。



禽流感諾如病毒肆虐

最近聞之喪膽、奪去不少寶貴生命的肺炎鏈球菌及禽流感病毒,都是在冬季進入高峰期。而導致腸胃炎的諾如病毒和輪狀病毒,亦是在冬季常見。科學家雖未能肯定冬季高峰期原因,但相信這和某些病毒在低溫環境下容易複製,以及人體免疫力受寒冷天氣減弱有關。有趣的是,科學家正針對H1N1、H3N2、呼吸道合胞病毒等在攝氏33度時複製能力及毒性均較39度時高的特點,研發變種減活疫苗。



氣管收縮哮喘病發

環境方面,氣管的纖毛排痰功能會受寒冷乾燥天氣而減弱,加上冬天取暖用燃料所增加的空氣污染,PM 2.5的上升,氣管受刺激而收縮,正好解釋了為何哮喘病人、慢阻肺病人士,一不小心「冷親」,又要無奈地迫爆急症室。



「冷親」亦令周邊血管收縮,繼而血壓上升,這對心臟病人帶來額外負擔。因此,在歐美因鏟雪而引致急性心肌梗塞並不罕見。



另外,胃潰瘍、乏脂性濕疹、雷諾綜合症(Raynaud Syndrome),亦喜歡「大約在冬季」,可憐「冷親」這罪名可大可小!



最後要替「冷親」翻案,家長經常誤會小朋友的鼻敏感或哮喘為感冒,要避免含冤及吃錯藥,最好避免狂換醫生(Doctor shopping),固定看一個家庭醫生。



而「凍親」亦有其偉大貢獻,醫生可替腦受傷病人急凍(Therapeutic hypothermia),以減少發炎和加速復元。家長不應過度緊張「冷親」而把窗口關閉,應保持空氣流通。在適量陽光下作户外運動,亦不可或缺。



更不要忘記給家人溫暖的擁抱,這不但禦寒,亦對心身有益!



知多啲﹕著leggings 小心皮膚炎

女士愛美,氣溫急降也拒絕穿得臃腫,短裙短褲配leggings最受歡迎,怎料一不小心便「中招」。



「Leggings、絲襪大都較薄,天氣寒冷時未必夠暖,或令腿部脂肪層細胞發炎,導致寒冷性脂膜炎。」家庭醫學專科醫生張宇指出,除了保暖功效不足,leggings較緊身,緊緊包裹腿部,影響皮膚血液循環,亦增加患病風險。



寒冷性脂膜炎,臨牀常見於小朋友及年輕女士,病徵包括皮膚痕癢疼痛,出現紅腫斑塊,只要做好保暖措施,保證血液循環暢通,大都可自行痊癒;若徵狀持續數日仍未好轉,便要盡快就診,使用藥物治療、止痛,並排除其他疾病如結節性紅斑的可能性,以免延誤病情。

張宇認為,香港冬天氣溫未算太低,患寒冷性脂膜炎風險並不高,反而春節前往寒冷地區外遊,如去韓國滑雪、日本購物,或到加拿大探訪親友時,要加倍小心。



按壓指甲檢查血液循環

他提醒,手腳冰冷即表示衣物不夠,要再添;亦可按壓指甲檢查血液循環狀况,「按壓指甲至變白,鬆開,若指甲未能在兩秒內恢復血色,即顯示血液循環受影響」,建議跟從以下貼士穿衣禦寒:



1. 多穿幾件﹕衣服之間會形成保暖空氣層,將冷空氣隔絕,多穿幾件自然更暖



2. 戴帽子、耳罩﹕頭部面積較大,熱量容易流失,更需保暖



3. 戴口罩﹕可減少冷空氣進出;另外,避免用口呼吸,因為冷空氣會刺激喉嚨,導致乾涸、疼痛



4. 戴頸巾﹕頸部亦是散熱量高的區域



5. 穿長褲厚襪、戴手套﹕防止四肢末端因血液循環不良而生凍瘡



6. 了解天氣﹕提前上網搜查資料,或向導遊、當地親友查詢天氣狀况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